
20年前,上海愛爾眼科醫院從長寧區虹橋路啟航。如今,經過20年深耕,醫院已發展成“一城六院”格局,構建起“1個區域眼科中心+5個地區領先的眼科醫院”網格化服務網絡,包括徐匯、金山、嘉定、青浦、松江、浦東六大院區,優質眼科資源突破地域壁壘,實現“家門口的全球眼科智慧”,構建起覆蓋全生命周期、全病種、全場景的眼健康服務體系。
筑牢基石
眼健康管理體系覆蓋“全生命周期”
位于徐匯區吳中路的上海愛爾眼科醫院(上海總院)參照三級眼科醫院標準設置,是集醫療、教學、科研和學術于一體的大型專業化眼科醫院。醫院設有眼底病專科、老視白內障專科等多個臨床和醫技科室,并在科研領域持續發力——2019年獲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頒發的藥物臨床試驗機構資格,成為國家臨床藥物試驗基地(GCP);2022年成立上海愛爾眼科研究所,通過科學實驗與臨床研究推動新藥、醫療器械研發及眼科醫療技術創新,為患者提供更優質的醫療服務。
在屈光手術領域,上海愛爾眼科醫院堪稱行業創新標桿。自2005年引進中國首臺飛秒激光設備并實施首例飛秒激光手術以來,現已構建起包含全飛秒(全飛秒4.0)、半飛秒(精雕、全光塑等)、全激光和ICL晶體植入術(含TICL、飛秒ICL等)的全系屈光矯正技術體系,可針對不同患者需求提供個性化方案,截至目前已助力十萬余名患者重獲清晰視界。
俄羅斯留學生Pavel Maksimenkov的經歷便是生動案例:因頻繁往返中歐,他選擇該院國際醫療部,不僅得益于全球各地免費復查的便利服務,更感受到全流程英文交流的專業溫度——主刀醫生上海愛爾眼科醫院副院長李霞為其定制手術方案,術后雙眼視力分別恢復至1.0與1.2。“語言無障礙、服務跨國界”,成為他推薦愛爾眼科的關鍵理由。
面對不同人群的眼健康需求,醫院通過精細化專科建設實現精準服務。這里既有針對兒童的斜弱視門診、近視防控門診、眼球震顫門診,也有面向中老年群體的糖尿病眼病門診、老花白內障門診、干眼診療門診,以及應對復雜病癥的高度近視門診、眼外傷門診等10余個專病門診。這些門診不僅優化了診療流程,更以定制化方案提升服務精準度。
百歲老人周奶奶十年前因白內障幾乎失明,醫院專家團隊為其制定高齡適配手術方案,術后視力維持在0.5水平,如今106歲的她仍能清晰視物,其家族多位成員也因此選擇來院就診。
作為全球最大眼科醫療連鎖集團的重要節點,上海愛爾眼科醫院在國際化布局中持續突破。如今,“上海愛爾疑難眼病國際遠程會診中心”正式揭牌,依托愛爾眼科“1+8+N”全球戰略布局(覆蓋亞歐美30國、國內900余家醫療機構),整合全國1/6優質眼科專家資源,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診療體系。愛爾眼科上海特區首席專家胡運韜教授表示,未來將以“技術—資源—人才”三維驅動,探索“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分級診療模式,讓優質眼科醫療資源更公平可及。
從屈光技術的全周期覆蓋,到專病門診的精準觸達,再到國際醫療網絡的協同創新,上海愛爾眼科醫院以學科建設為根基,正逐步構建起“全生命周期”眼健康管理體系。無論是青少年的近視防控、中青年的屈光矯正,還是老年人的白內障、青光眼診療,抑或是復雜眼病的跨國會診,這里都能提供貫穿預防、診療、康復的一體化解決方案,讓每一雙眼睛都能沐浴在專業、溫暖且可及的醫療陽光中。
人才強院
“金字塔”結構釋放創新動能
上海愛爾眼科醫院將人才視為學科發展的核心驅動力,構建起層次清晰、系統完備的“金字塔”型人才體系,通過“引育用留”全鏈條生態,為眼科醫學創新與臨床服務注入持續動能。
醫院依托集團“眼科人才北斗計劃”,著力搭建高端人才蓄水池。目前已匯聚一批國際學術組織核心成員、留美學者及碩博導師,形成以領軍人才為引領的專家矩陣,包括中華醫學會眼科分會眼外傷學組副組長胡運韜教授、“金山工匠”李勇院長、留美專家博士生導師李文生院長、中國第一批開展近視手術的專家蔡勁鋒院長等。這些學科帶頭人不僅具備深厚的學術造詣,更在臨床技術革新中發揮關鍵作用,如胡運韜教授主導的疑難眼病國際遠程會診體系,推動醫院診療能力與國際接軌。
在內部人才培養層面,醫院構建了“理論—臨床—科研”三位一體的培育路徑。針對青年醫師,實施“菁英托舉”工程,選拔中層骨干參與國家級科研項目與重大臨床課題,同時建立“雙導師制”,由資深臨床專家與科研導師聯合指導,助力青年醫生同步提升診療水平與學術能力。以李霞為例,這位角膜病專業出身的青年醫生,初入醫院便展現對屈光手術的鉆研熱情。醫院為其制定個性化培養方案,支持她在全飛秒、ICL晶體植入等前沿領域深入實踐,僅用一年時間便全面掌握各類術式,憑借過硬技術與患者至上的服務理念,從普通醫生逐步成長為副院長,成為醫院人才快速成長的典型樣本。
“人才梯隊的可持續發展,是醫院保持創新活力的關鍵。”上海市醫學會會長鄔驚雷指出,上海愛爾眼科醫院通過“領軍人才領航、中青年骨干突圍、青年醫師儲備”的金字塔結構,形成“引進一個、帶動一批、培育一代”的良性循環。這里既有像愛爾眼科上海特區副總院長李文生教授這樣的國際學者帶來前沿理念,也有李霞團隊等中生代骨干推動技術落地,更有“雙導師制”下快速成長的青年力量,構成老中青結合、臨床科研并重的人才格局。
從高端人才的戰略引進,到青年醫師的精準培育,再到科研成果的高效轉化,上海愛爾眼科醫院的人才體系始終緊扣“臨床需求導向、學術創新驅動”的主線。正如鄔驚雷所言,這種“人才—學術—公益”的三維聯動模式,既為醫院高質量發展提供了核心支撐,更通過人才輻射效應,帶動區域眼科診療水平提升,為我國醫療衛生事業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轉型提供了可借鑒的實踐樣本。
質控護航
標準化精細化人性化設定質量指標
在愛爾眼科醫療管理中心的數據大屏上,一組手術質量指標格外醒目:白內障術后眼內炎發生率0.0166%,低于全國三甲醫院平均水平;玻切術后眼內炎發生率0.0088%,優于國內外0.05%的統計值。這串數字的背后,是上海愛爾眼科醫院以患者為中心、貫穿“標準化、精細化、人性化”的質量管理體系在持續發力。
2017年,茹茹小朋友在幼兒園意外遭遇角膜穿通傷,輾轉求醫后在上海愛爾眼科醫院接受治療。當孩子步入小學,新的難題接踵而至:醫院常規下班時間與小學放學時間沖突,可能導致視覺訓練中斷。了解到這一情況后,醫院主動調整服務流程,為茹茹延遲下班進行專屬訓練。經過持續治療,茹茹的視力從受傷時的0.04提升至0.9,接近正常水平。“工作人員犧牲休息時間,全程配合孩子的時間,這種以患者需求為導向的服務,讓我們全家感受到了醫者的溫度。”茹茹媽媽感慨道。
這樣的人性化服務并非個例,而是醫院質控體系的縮影。上海愛爾眼科醫院將集團“追求有‘質’的量”理念融入診療全流程:通過標準化建設,讓屈光、眼底、白內障等核心診療環節均有章可循;借助信息化系統,實現病歷質控實時預警,避免漏診誤診;建立多學科會診(MDT)制度,為疑難病例制定個性化方案。數據顯示,醫院年門診量超12萬人次,手術量萬余例,各項指標均達到國家三級眼科醫院標準,先后獲“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信用評價AAA級”“上海市文明單位”等榮譽。
“醫療質量是醫院發展的生命線。”上海社會辦醫療機構協會會長閆東方指出,上海愛爾眼科醫院連續三屆獲評上海市社會醫療機構“先進集體”,其核心競爭力在于將標準化的“硬度”與人性化的“溫度”有機融合,這種“剛柔并濟”的質控模式,不僅讓其在“一城六院”分級診療體系中發揮標桿作用,更成為社會辦醫提升服務品質的參考樣本。
【診室故事】
醫療服務
以“患者為中心”定義眼科服務新標桿
在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亞洲醫學中心城市進程中,上海愛爾眼科醫院積極踐行“健康中國2030”戰略。作為上海市兒童基金會“慧眼看未來”近視防控公益行動合作方,其眼健康科普館累計開展200余場沉浸式科普活動,服務超1900組家庭,為5000余名兒童建立動態眼健康檔案,創新推行“家庭為單元、家長為責任人”的防控模式,推動近視防控從醫療干預向全民參與延伸。
作為上海市首批國際醫療旅游試點機構,醫院依托國際前沿設備,構建“多語種服務+商保直付”體系,吸引全球30余個國家上萬名患者。從兒童驗光配鏡到老年復雜眼病,其全周期管理覆蓋生命各階段,而“24小時視網膜脫離綠色通道”“上海首家眼內注藥中心”等服務創新,更將急重癥響應效率提升至行業前列。醫院以患者體驗為核心,在服務流程優化與全周期管理上的探索,為社會辦醫樹立了標桿。
站在二十周年新起點,愛爾眼科醫院集團董事長陳邦提出戰略規劃:“我們將對標國家眼科醫學中心標準,在眼底病基因治療、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等前沿領域深化研究,加強與長三角健康聯盟合作,力爭2030年建成華東區域眼科醫學中心,讓優質資源惠及更多人群。”這一愿景依托于醫院已形成的“技術—公益—國際化”三輪驅動模式——既有近視防控公益項目的社會價值,也有國際醫療旅游的服務能級,更有臨床科研轉化的創新勢能。